Thursday, July 21, 2011

吳念真看18%:平平攏是人


聽說是吳念真寫的 (轉載) 吳念真看18%:平平攏是人

長久以來「軍公教」總是有意無意地被描繪、被強調成是「為國為民犧牲、奉獻,而待遇卻菲薄」的一群;相形之下,其他行業好像都只是為了獲取一己的生活所需、為圖一己之利而已。 ...

因為是軍方醫院,所以病患中退伍的軍人不少,有一天,當父親聽到幾個輪椅上的老人談起每個人退伍之後每個月可以領多少錢,存了多少錢,甚至還有一個說想把那筆錢拿去大陸故鄉蓋一間房子,然後用月退俸當生活開支,「就這樣過以後的日子吧!」之後,父親忽然感慨地說:「做兵退伍還有錢可領,做工的吃老,若不是有你們,我們不就兩手空空等死!」

... 也因此父親他們都曾講過一句令人心痛的話,他們說:「這輩子寧願領死亡給付,也不願領傷殘給付,因為前者至少還可以留給小孩一點錢當作『遺產』,而後者卻只剩一副破敗的身命一輩子拖累子女。」 所以,有一天一堆躺在床上的老礦工忽然感嘆說:「人家軍人退伍,還有退伍軍人輔導委員會,啊礦工退休怎麼沒有人來輔導我們?」

幾年後,當有一天在報紙上看到政府的預算,發現退輔會的預算竟然多於勞委會和農委會的加總時,也許腦袋裡單純地閃出「勞工和農人的人數應該比退伍軍人多吧?為什麼比較少數的人卻反而有比較高額的預算?」這樣的疑惑,於是隨口說出當年父親的怨懟和老礦工們在病床上的感嘆,沒想到卻激怒了一個出身自軍人家庭的朋友。

... 然而「軍公教為國為民犧牲、奉獻、而待遇卻菲薄」這樣的說法,別說現在,即使在過去的年代裡,也不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以民國四、五十年代的礦村和農村來說,比較起來,公教人員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比礦工和農人高,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把考上師專或考上公務人員當成人生重要的目標(也許當時戰爭的陰影始終存在, 選擇當職業軍人,基本上不容易被父母親接受)。

... 一旦行業神聖的光環消失(或不被相信),一旦他們的收入和福利與其他行業相較之下並不菲薄,一旦這些人在工作上的危險性和壓力並不比其他行業高,而在退休之後卻要得到看似特別的照顧,我想無論當年聽著老兵的談話時父親所發出的感慨,或者今天許多人對十八趴直接反彈的原因,至少都可以稍稍理解吧?

以先人的說法是「不患寡(無),而患不均」,換成現在民間的說法則是「平平攏是人,為什麼我們就比人卡細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