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1, 2010

廖中山 有愛的地方必有美

全文 http://www.oceantaiwan.com/mind/b001.htm

(原載於 1991/2/13 自由時報)

我叫廖中山 ... 為響應呂秀蓮女士舉辦的「一九九一我愛台灣年」活動,我願意將個人經歷和在意識形態上的轉變過程及一些雜感,做為思考台灣問題時的採樣樣品。

 首先由我的身世談起, 1934 年 ... 我出生在河南南部小村子 ... 12 歲離家在江南流浪,隨後參加海軍陸戰隊,在 1950 年元月轉到台灣。 ... 退役後在屏東教書 ... 1982 年學年度調海洋學院教書 ...

 我個人在意識形態上的成長,約可分為四期 ... 第四期 1987 年至今,是我的自立期。... 接觸到鄭南榕先生辦的時代雜誌 ... 然後思考,我對台灣開始關心,就是從鄭南榕的雜誌裡面的報導啟發,在意識形態上,從大中國的、故鄉的情感,轉而寄託到這塊土地和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對這塊土地的認同 ...。

 最後一部份我所要談的,是我對如何愛台灣的一些思考。

 第一點是我對愛的體認。 ... 以鄭南榕先生為例, ... 有絕對的義務為下一代創造最好的生存環境。但在千頭萬緒中,他認為應先從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做起;所以,他僅僅為了實踐這個理想,選擇了死亡。看似非常殘酷但我好像能夠體會他心中的愛與美,然而這種美或是淒慘的、旁人無法做到的,愛不是浪漫的,真實的愛是經過極端的痛苦、極端的艱苦磨練出來的...。在中國幾千年打打殺殺中,我體會不出像這樣沒有階級性、真誠對待,因此,我覺得在台灣有這麼自美的榜樣是件很可喜的現象。
:

 其次,是目前台灣人際關係應如何建立。 ... 40 年來,台灣整個政經的支配權都掌握在外省人手中,而從二二八延續下來的,... 是一種利奪和迫害,因此所有的外省人若站在這個角度想想,就可以理解為何台灣人有些偏激的心態。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有 1/5 的人口籍貫是外省人, ... 只有 5% 的外省人享有特權。... 白色恐怖 40 年中,外省人受迫害、被屠殺、無端失蹤的例子亦無可計數。... 本省人應該站在外省人的立場想想,才能夠慢慢地修正自己的心態,互相尊重。... 身在台灣,就應腳踏實地地付出對這片鄉土的愛。

 要愛台灣就要認識台灣。現在的台灣人不了解台灣的歷史、地理、山川、河流 ...。以語言來說, ... 我去聽李鴻禧談台語之美,以及聽呂秀蓮解說台灣民謠時,感受到那種比中華民族漢文化更為古典的文化。因此,要愛台灣,就要先認識它,再慢慢產生愛慕,就像人與人之間產生的感情一樣。如果有愛,即使缺點也能成為優點,也能是一種美 ...。

 第四點,是應該建立台灣新的文化,... 這種對追求自尊的美感,就是新文化的形成。這種新文化,是從大陸文化那種具擴性排他性的心態,慢慢轉向海洋文化,產生尊重、包容性特強的心態,這是非常可喜、可愛的趨勢。

 最後,我們必須了解的是,愛並不是一種浪漫,尤其對台灣的愛,在現階段只是有相當的危險性。這種危險性,輕則在團體中受排擠,嚴重點會失去工作,最嚴重的狀況是要付出生命,付出人性的尊嚴。因此要愛台灣必須有相當的心理準備,要明白這份愛可能要有某種程度的付出。...